社区搭建:简单6步走,教你如何搭建内容社区

打窝大师团队 2020-12-29 18:33
  本文打窝小编将为您介绍一下内容社区的搭建过程。在产品形态和运营方式上,不同的内容社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开发过程中会有一些共同之处,产品的功能也会非常相似。


1609238031255088.png


  一、确定用户群和内容定位

  假如你问一个内容社群的运营者,为什么你的社群的内容质量如此之高,他可能会告诉你,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氛围,很好的运营方式等等,也许他会列出许多理由。但是,或许他不会告诉你,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前提,即首先找到对的人。

  做一个内容社区首先要想的就是确定内容类型和面向的用户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矛盾。你既可以先确定内容,依靠内容过滤目标用户群,也可以先确定用户群然后根据用户特性汇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为什么说这是前提条件呢?这是因为,只有对应的用户才能生成你想要的内容,比如,你做了一个摄影社区,肯定也是摄影师才会发布好的作品;你做了一个数码社区,也只有极客才会发布高质量的内容,这是数码爱好者才会对内容感兴趣;你做了一个母婴社区,肯定都是孕妇和母亲群体,单身男性同胞们无法有母亲们的经验,当然,如何照顾孩子也同样不感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容的创造者和读者是一个类似的群体,但阅读的受众显然更大。

  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成为你的用户,尽管有些人可能成为目标用户,但是他们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长起来。首先不要奢望太多,找到目标用户,让他们在这里发布内容,这是最基本的。

  二、做好基础功能

  由于希望用户到你的平台上去做一些高成本的事情,当然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门槛。实现这一目标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降低准入门槛,通俗地说就是让用户注册、登录更加方便,现在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了,消除了对大平台开放的顾虑,越来越多的产品都在鼓励用户使用第三方社交账号。

  首先我们要把用户拉进来,然后我们要让用户发送内容。发行工具很重要,比如编辑器,评论框,前者是让用户发布主要内容,而后者则是让用户在社区中更容易互动。这个编辑器的功能本身就比较复杂,但现在有很多第三方插件可供使用,让前端工程师直接从网上找一个合适的来进行修改。

  提到发布工具,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编辑器。发布功能因内容类型而异,除图文外,还可发布视频或音频文件等。即使内容类型相同,一些产品也会根据所需的内容格式修改编辑器,因此发布工具的优化空间还是相当大的。

  三、做好内容的推荐

  假设你已经把基础功能搭好了,也做了一些运营推广,陆续有用户到你的平台上发布内容。接下来你就得做好内容的推荐,别让好的内容埋没了。

  用户在你的平台上发了内容后肯定是希望得到反馈的,反馈的数据最基本的有三种,阅读/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数据的提高对内容发布者来说是好事,也会鼓励作者再次发布内容,形成平台内的一个正向循环。

  对于内容推荐最基本的有两个做法,第一个是由编辑人员筛选出优质的内容放到首页推荐;第二个是对内容进行归类,分类的维度有很多,例如内容类型、内容的数据等。一方面是给用户推荐内容,一方面是让用户自己找内容,走到这可以说最基本的配套已经完善了。

  上面的两个做法再进一步我们可以优化,第一步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关键数据制定一套算法公式对内容进行排序;第二步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词是“分发”,把合适的内容分发给感兴趣的用户,这样也不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这方面我觉得简书的做法不错,根据内容类型划分不同的专题,一方面用户可以订阅专题,查看该专题更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作者也可以给相应的专题投稿。让作者自己对内容进行归类,质量上编辑们也有把关。

  打窝小编在使用其他内容产品时,会有一种深深的感觉,当然,很多内容产品也是这样做的。当用户浏览内容时,将好内容留给他们,然后根据他们的喜好将其他内容推荐给他们。由于他对内容的关注,使用产品的频率将会越来越高,相应的放弃该产品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小。

  四、建立好友关系

  除了内容的联系外,还要搭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个很自然的过渡。一篇好内容的宣传,知名度的提高最终都会降落到人身上,包括作者本身入驻一个平台也会有提高个人知名度的目的。所以在信息推荐上,除了内容外还有人。

  在一个系统内仅仅依靠官方筛选去推荐内容显然是不健康的,所以很多平台都会想办法建立一套机制能够让内容自己流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就属于这套机制中的一种。而至于怎么做,就很简单了,设置一个关注功能,关注后在用户的个人主页中就会看到关注对象发布的内容。

  五、运营手段&标配的产品功能

  两者的关系,产品功能是运营手段的体现。

  用户成长体系

  一提起这点很多人都会提起积分、勋章、金币这些名词。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虽然积分体系在社区中不是特别重要的功能,但是本着宁有则无的原则一般来说很多平台都还是会做的。

  这一点并不特别重要,因为在许多产品中,积分系统会给用户虚拟奖励。有些甚至连兑换都没有,即使兑换的门槛也很高。总而言之,奖励没有吸引力,门槛又高,累积时间过长会打消用户的耐心。

  自家的东西没有吸引力,借助一下外力也可以。跟一些第三方的平台合作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比如说用户在自己的平台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后同时可以获得新浪微博的加V认证,如知乎的优秀回答者。

  没有利的时候有名也可以。

  专题/文集

  在内容社区中除了官方的手段对内容进行组织外,平台也会提供一些工具让用户自己自己收集内容,例如豆瓣的豆列、简书的文集都是这类产品。很多公司还会根据自家的产品名称起一些个性化的名称。

  作为平台方来讲,本身是期望内容的组织形式更丰富一些,这样内容推荐的维度更多。不过其实从我的从业经历来看这类产品的效果可能并不尽人意,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用户的意愿不高;第二用户收集内容的过程不够便捷,假如你创建一个关于周杰伦的专题,想收集关于周杰伦的内容,但在平台中找到你满意的内容并不是件易事。所以这类产品更适合的是让用户收集自己的内容。

  订阅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叫“关注”,而订阅功能面向的对象是内容,用于让用户主动选择接收的信息。我在上文讲,内容产品都会建立一套内容自流动的机制,订阅也是其中一种。

  现在的内容平台订阅功能已经是标配了,但是对这功能的比重却不同,有的是把订阅放在了首位,有的则要相对弱化一些。我觉得订阅是个很好的功能,一种用户高效获得自己想要信息的方式,但是需要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对于订阅功能的产品形态,大多数产品都是以某个主题的形式展现,这样的话h在实际过程中效率并不高,需要用户二次点击。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那种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现所订阅主题内容的形式,而且在界面展现上订阅的功能太弱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打赏

  奖励功能在这两年尤其受欢迎,大部分内容平台盈利能力较差,许多处于亏损状态,所以给创作者发奖金的可能性太低了。

  从平台运营者的角度讲,打赏是一种非常好的运营手段,给予作者的一个奖励,以此吸引作者入驻平台。打赏功能对作者的吸引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产品在竞品中属于仅剩的几个没有上线打赏功能的,后来发现用户流失的特别多,很多优秀的作者都在我们平台停更了。

  成长体系和打赏这两项功能,不管效果如何,即便从竞争角度讲也是需要具备的。

  六、搭建社区

  如果只做上面这五项工作,准确的说这应该是内容平台,没有社区的概念。

  内容逐渐完善后,很多平台就会想着开始搭建社区。内容社区的重心在内容,大家在平台中交流的主题也是围绕着内容,社区的搭建也是基于内容的基础。用户在社交网络上交流的内容是日常聊天,而在内容社区中发布的内容是由已有内容衍生出的内容。再者,社区中内容的时效性不需要像社交网络中那么强。

  社区的搭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产品初期的形态就是社区,内容也是从社区中产生的,最典型就是论坛了;还有一种是在内容之外,单独搭建一个社区,例如一些APP中的小组。前者不说了,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过气的论坛是否已经走向衰亡的末路?》。

  说说后者,从产品形态上来讲,内容社区的形态无非就三种:

  第一种是小组或者说是圈子;

  第二种是话题;

  第三种是传统SNS中的那种动态流。

  从运营的难度上讲第二种和第三种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这两种又很难与内容关联,像是为了做社区而做。

  观察一些产品中的微信群,你会发现微信群总是被垃圾信息占据。它还与产品的自然特性以及官方的运营有很大的关系,官方会推广一些更好的微信群,这些微信群一般都有很大的用户基础,所以其他人会认为只要把垃圾信息塞进微信群里,肯定有人会去看。

  主题不同,每个主题就等于一个新池子,当池子里的水不多,或者不确定有多少水时,其他人利用它的可能性自然就小了。

  对于某些平台做社区的目的我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有的平台对于社区寄予的希望是增加用户停留时长,增加用户粘性;二是为了让用户结识志趣相投的好友,这两个理由听起来都没有问题,但是反过来想即便达到这两个目的跟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说到希望用户能够在社区中产生大量的内容,从而作为内容的来源,增加内容的产出。假如通过最初的社区路数来生成内容可以,但如果最初的路数是内容之后的社区,而又希望由社区来生成内容,则困难得多。

  浇一点冷水,再说一些好的。打窝小编认为,在做社区的起点上,最合理的要求是解决用户的问题,一些平台的内容本身就具有普及知识的性质,而官方筛选或发布的内容必然会跟用户的需要不成比例。此时做社区,让用户能够主动在社区里讨论问题,找出答案,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