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运营:掌握用户运营的技能

打窝大师团队 2020-10-15 15:04

  最近打窝大师小编浏览了一下互联网运营的招聘信息,从中感受到运营这个岗位的细分化和体系化,并对“用户运营”的需求水平显示出随着时间不断的接近越来越高,因此打窝大师小编可以给它一个完整的定义。 希望对用户运营工作感到疑问的毕业生或是刚进入这个行业或还在找工作的小伙伴有些帮助,让大家充分了解这类工作。


  一、大厂对用户运营岗位的要求说明


  打窝大师小编为了解析“用户运营”这个工具,从网易、字节跳动、京东、腾讯等招聘官网里找了几十个“用户运营”的职位要求,再从“工具/应用”、“能力”、“目标”这三个方向得出的共同要求。


1602746924974247.jpg


  看以上数据图得出,可以见在“工具内容”方面,“活动”方面最受大厂们的重视,如活动运营、活动策划等等,然后是“分层”,就是用户分层,不同用户用不同的运营策略,后面的如成长(体系)、生命周期、调研、画像、用户激励制、用户触达等等,看起来提到的很少,其实在做活动/用户分层的时候就会用到,是无处不在的“工具/方法”。


  而“目标”方面,突出的是“活跃”以及“留存”,然后就是“拉新”,基本把“用户生命周期”中的“目标”全包了。“能力”方面,除了抗压、跨部门沟通等通用需求,数据分析就是个重点(打窝大师小编认为运营本身也是数据驱动的工作),而其中只有一个明确提到“SQL能力”加分。


1602747322155349.png


  二、用户运营做什么以及每项事务之间的关系

  打窝大师小编在上面中提到的很多名词在整个用于运营当中如何体现?


  理解这个概要(下图阅读逻辑图解):


1602747525749972.jpg


  在正常情况下,做“用户运营”是以“用户生命周期”、“用户增长模型”是思维的根本;以“转化”、“用户促活”、“用户拉新”(关键行为转化、首购、复购等)、留存为目标的工作。


  通常满足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等常规重复屡次使用的APP,对于达成工作目标的策略或套路,这取决于特定产品的需求。工作内容就如上图了:对用户进行分层,然后对分层用户进行调研,得出画像,对不同画像的用户,根据目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触达(通常以活动为落地载体),然后分析数据查看效果,然后再迭代。


小编为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关系,打窝大师大概的画了张图(不同花的植物可以理解为“产品”,会进化的蜜蜂可以理解为“用户”:


1602748741412135.jpg


  咳咳,将就看一下哈,如果清楚这些关系的可以跳过这部分。


  从植物的根部往上看,每一次长出来的一根枝条,都是一次分层的完成,不同枝条上长出来的不同的花,就是活动或表层互动功能,花的香味就是触达,让用户(异形蜜蜂)发现并与产品发生互动(采蜜/传播花粉),不同的花形态/香味 吸引不同的蜜蜂,不同花又决定着蜜蜂的互动方式。

  左边分枝是一类激励体系,它开很多花,每朵花收集花蜜的难度不同,蜜蜂通过从原花中收集花粉来积累进化点,进化后它们可以从高级花中收集花粉。至于花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会吸引某种蜜蜂,那就是在分层初期完成的用户调研和用户画像,经过多次测试把花朵最终长成蜜蜂(用户)喜欢的样子,固然用户采蜜的行为也可以进一步传达他们对产品表现的接受程度。


  三、关键点的拆分详解

  1. 目标及基本思维

  (1)目标


  比如大部分APP的拉新是指新注册的,而有部分购物APP对拉新的指代是首单用户。在不同业务中对这些术语的具体分析、精细程度的要求会有一定差距。


  又如同极多的APP看留存会看次日/月留存。

  但对于低频型的工具类APP可能会倾向按7日留存。这个在具体的工作中再析微察异。


  (2)生命周期

  是个概括型模型,有用户的生命周期,也有产品的生命周期。


  当然此处主要讲用户。在获取用户初期,我们或许会做渠道投放、或许会做裂变活动,而这些投放或拉新活动,都会消耗一定成本,所以一开始用户价值是负值;

  随着用户的与产品的关键行为互动增加,用户的价值开始上升(不同的产品不一样,有些可能是用户付费价值、有些可能是广告价值);


  当用户丢失时,如果产品依然还是跟以前一样对用户进行维护,如邮件、短信传达等,然而用户没有回应,就没有了用户价值。


  关于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百度一下,网上文章就已经有很多了。


1602749736839562.jpg



  精细化运营要分层,“分层”又是什么东东呢?


  广阔一点来说,“分层”就是一种“精细化运营”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按某种办法把用户分层级或分类别。


  如按生命周期来区分,就是新增用户、活跃用户、流失用户等等...

  如按用户价值来区分,就是重要价值用户、重要发展用户、重要保持用户、一般价值用户等等...


  精细化运营为什么要分层?


  从用户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和付费习惯都不一样,对APP的熟悉度也不一样,对不同用户进行区分模块,提供不一样的服务,提供不一样的产品咨询,会减少很多用户的搜索成本,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增加了用户转化以及粘性。

  从运营效率角度来说,运营人员有一定限制,对用户进行分类分层,对目标价值有更高忠诚用户给予更多的运营时间,这样的话,运营效率会更高。


  精细化运营该怎样分层?


  要根据目标进行猜想来提取数据,对该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的客户群体;

  通过调研活动触达的方式,验证猜想目标,从而进一步优化精细化运营分层。

  有些时候分层不是踏一步就会成功的,需要多次反复测试验证才能得到最佳的精细化分层标准,还有越是精细化,分层的标准就会越来越多。

  比如“关键价值客户中的衣服产品购买群体”,这里就是两个限制标准了。


  精细化常见的分层方法


  1、按工作目标进行分层就可以了(参考上图)


  2、价值分层,这个方法的原理可以举一反三到很多方面:


1602750613731356.png



  并可以专注于其主要的数学逻辑:以用户占比及观测指标为YX轴,根据曲线变化划定观测指标档位,继而再进行下一步赋值运算。(意味着不一定是RFM,就算自己定义的其他标准,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用户分层)


1602750812565167.jpg



  3、要素权重分层

  分层后进行用户画像调查研究(知道这些用户到底是谁,爱好什么,怎么才能做到对应触达)


  用户画像一般分几类:

  人口统计数据画像: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地理位置……

  用户行为画像:浏览习惯(浏览时段、浏览时长、浏览类目)、购买习惯(购买单均、购买类别、购买频次、关联购买……)、分享习惯……

  用户态度画像:对产品满意度、希望产品满足的需求、喜好、生活方式……


  其中人口统计数据可通过简单的问卷调研或用户身份证信息等获取,行为数据直接采集系统数据,用户态度数据就需要通过用户和产品的长期互动才能得出。

  通常指代满意度、感觉的竞争状态和位置、欲望特征、为满足需求、生活方式、对品牌的偏好、合会性和个人价值、观念、各种喜好这些数据。


1602751031415776.jpg


1602751071252044.jpg


1602751117597112.jpg



  列出这些表是为了提醒各位朋友,当我们在某些事物/某些数据上花费大量时间时,我们应该偶尔站起来,看看我们所做的工作与实际任务的价值之间的相关性。



3、活动


1602751288494936.png


1602751310085111.png


上面两图是精华的根本,需要注意有两点:


  1.对用户运营来说,每个活动都是为了了解用户的工具,不管活动成功与否,只要用户通过活动和产品之间实现了互动行为,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了解用户。

  2.在分层的完整过程之中,活动可以作为验证猜想的最后一个决定作用。


4、用户激励体系


1602751670806491.png


  用户激励体系,本来就是用产品周边价值引诱用户行为,从而提高用户价值的做法。

  前提要明确,用户的某些行为的价值是多少?才能制作激励体系。




  用户运营工作的日常(仅供菜鸟参考)


  我们直接来看用户运营的日常工作(仅提取自己的工作经验,不一定是普遍的)


1602751943431948.png


  其实运营的工作大多数类似相同的,也是属于一个要沟通多个部门的工作。


  对于刚刚入职的新运营人,最重要在于快速的熟悉后台应用、产品流程、各部门的分工及沟通流程等等...

  另外因为用户运营背着活跃、留存、转化等目标,所以也可能会背上触达规划(sms、邮件、微信、push……)、资源为规划、优惠券发放规划等等工作,因为不在招聘热频词里,所以打窝大师小编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打窝大师小编前面有提到过,用户运营的目的在于获取到有价值的用户群体,并尽量保留用户,提高用户价值。


  所以进阶级别的运营人,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结合自己公司的目标,再尝试新的工作内容和项目,不要把自己的创造力限制在几个已知名词中。


1602752978511993.png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