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线教育行业竞争是越来越激烈,流量获客成本也越来越昂贵。
那么怎么样通过“社群”运营提高转化率,是令许多运营人头疼的一个问题。
本篇文章打窝大师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展开分析,希望对运营人有帮助。
一、现在为什么还要强调社群运营呢?
社群是可以相对快速地增加信任并加强关系链接的渠道,有了用户的信任,随后的一切商业的可能性有所增加,有了信任,就可以推进关系运营,促成关系的运营以后就可以促成转化、复购、转介绍等等。
社群运营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很多私域流量是不等于用户的,流量必须有效的运营才能够转化成我们产品的付费用户。
社群的基本逻辑是运营者把流量固定在一个虚拟的圈层之中,然后根据用户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的活动,流量逐渐就变为粉丝。
通过“社群”里面设置的规则,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总体成本并增加信任感。
二、在线教育社群转化的困境是什么?
随着今年暑期档的到来,大佬们为了前端的流量获客龙争虎斗,流量价格随基础的提高而提高,如果想保投资回报率(ROI),那后端的社群转化效率一定要再提高。
K12经受过考验的用户,对社群玩法多多少少肯定有一定的了解,需要更高“维度”的去维护和去运营;
用户耐心开始恶化,失去认可和认同感,就已经开始流失,而这适合需要更优质更好的内容和氛围;
经济状况差,也能明显感觉到现在家长的付费意愿下降了,特别是那些非刚需课程,这也需要更加精密细致的设计与吸引;
三、如何精细化运营,更快打破局面?
在线教育领域、知识付费,有效的拉新是引流课,促进付费交易的场景就是社群,更高效促进能有更多的人能付费学习。
从用户心理需求角度去设计路径,让用户“陶醉”在体验中,也许可以更轻松地解决难题。
以内容质量都可以的情况下,“营收效益”作为重要指标来拆解社群。
由前端流量增长决定更多的用户参与人数,其余可以通过运营“套路手段”去提升。
社群运营其实玩的都是细节,细节才是妖魔鬼怪。
1.社群侧:运营多元化玩法设计
多元化、游戏化去运营是从活跃玩法上设计,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学习环境或氛围,延长用户学习/体验时长,毕竟,无论产品的质量如何,您都需要让他人感知并体验您的产品,最好能够反复去引导用户触达,用最短的时间占用户的“理智”,这就是所谓的“多看效应”。
多元化游戏玩法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通过各种激励套路让你获得成就感激发用户的潜在动机。
对于这种非量化的学习行为想要大家高质量参与就必须得激发内在动机。
设置玩法门槛的目的在于:
没有任何门槛的规则是不受别人重视的
伸手党的存在,会很影响别人的积极性
常见玩法:特权机制、打卡解锁机制、学习激励机制、荣誉机制、学分排行榜奖励机制、社群自组织”红包问答互动“游戏进行促活等。
2. 内容侧:场景多元化剧本设计
百分之八十的运营人员在社群转化中,可能存在逻辑混乱,没有规则。
素材是单一的,只有产品的简介,不能激发所有人的购买热情;整个过程中没有互动一直在自嗨,对群里面用户感受不考虑,这样的话,大家的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随教育市场的经受重大的考验,其实用户都多多少少见过了水军流量的样子,有时候运营人员可能认为是在正确的时间点,将用户心中的疑惑进行解答,让用户看到就可以,就相当于主动去灌输的,用户思考可能有觉得是那么回事,触点或者说共鸣并不是那么深刻。
但在这种方式的运营进行下,除非树立了特别好的人设,不然很大程度上还会有点生硬,用户也不傻,环境在变,“一招鲜,吃遍天”是不存在的,运营也需要去进化出更丰富的手段——从剧本开始。
水军从开营自我介绍时,自己的身份以及定位早已经明确,接下来的几天不仅需要时机成熟去“热场子”、“当救兵”。
“凑热闹、混脸熟、树形象”才是“真·水军”的开始,去辨别一下群里活跃且有潜力的用户,多和他们搭讪,找共通点,进可发展用户心中的“koc”,退可让用户觉得我们是一类人。
如果有一个共同的话题,那么就会有进一步的信任关系,水军的行为可以进一步吸引相似的用户,并且展示的空间将会增加。
剧本关键点:
“水军”角色定位;角色扮演规律把控。
“水军”的戳心话术;“水军”搭讪话术。
细节的设计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以及对用户真正的理解,一旦正确掌握,就有可能将转换率平稳地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有时候可以根据意向用户的画像调整自身发言的问题,这里小技巧就是,探索到一类用户的信息,及时将这一类用户的困境,水军用真实用户的语气说出来,让用户能有“虚假认同偏差”,利用了人类所拥有的心理共鸣性,借助情绪因素为“感同身受”开道。在转化阶段之后,用户会认为和我同类型的人可以这样,那我应该也可以。
相同的产品,不同的场景会带来非常不同的效果。 感兴趣的不是文案写作,而是可以与用户相关的场景。
3. 个人侧:关怀和友好的话术设计
在营销过程当中主要强调的是避免“自嗨”,首先必须了解目标用户和用户需求。完成背景调查,掌握尽可能多的用户信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考虑用户到底遇到的是什么问题?用户本质的需求是什么? 角色代入法去思考用户痛点并且试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深挖用户需求。有时用户不一定了解自己。
当用户“进入”转化的流量池时,运营就已经事先做好准备,这是给用户建立成交前的基础信任,运营人员要转换客户的心理,不要直奔主题,营造谈话的氛围,梳理信任感以及专业性,如果运营人员的目的性过强的话,会直接降低用户的好感度,就会导致用户的增加防范的心理。
第一,有时候刚需是可以挖掘和培养的。
特别是对于公司主动获客的流量,要及时针对现有学员进行一对一私聊,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当然,这是通过有区别的服务有条件地实施,以促进用户做出购买选择。
想要判断用户的需求层级,首先需要了解和挖掘用户意识的六层阶梯:
阶梯 0:没有明确需求
阶梯 1:意识到需求(但不清楚有解决方案)
阶梯 2:找到一些解决方案(但不是你的方案)
阶梯 3:意识到明确的解决方案(但还不了解方案的优势)
阶梯 4:意识到益处(但不信服)
阶梯 5:相信并且准备购买
第二,在转换服务的这些阶段,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当用户没时间去体验时,关心用户最近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提示课程已经解锁,而且内容能解决他什么问题,80%以上的同学都进行了学习。待回应后找机会下切其他信息,引导体验学习。
当用户体验遇到问题,有点泄气时,关心用户心态,在学习新事物时感到困难是很自然的。 不要气馁。 通常提醒您有困难很正常,老师将帮助您共同进步,帮助您解决问题,并且将能够掌握学习进度并指导经验学习。
当获得学习反馈时,如果测验分数更高,赞美用户,同学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赞美和持续学习将会改变; 提醒您获得高分并不常见,以后测试希望继续保持下去,会有彩蛋,引导体验学习指南。
在用户前几次使用的体验感觉都很好时,根据前期掌握的信息,关心用户的生活,以及好的体验对生活带来的欢乐;提示抓紧机会,课程越往后越有趣,但是难度也会有提升,引导报名。
当用户主动夸奖/转介绍时,关怀用户体验,用户充分认可时候,提示课程报名福利,引导报名。
体验课快到期时,关心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按时继续学习的收益,提醒现在课程报名有优惠的,下期就没有福利的方式引导报名。
其他个性化的服务节点时,关心用户个人发展方向,提供定制化方案,提示后续学习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从而引导报名。
所有的环节要挖掘和把握住客户真正在意的这个痛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总结产品的优点。
四、最后想说
这些就是关于精细化运营“道术法”中“法”的一些思考,打窝大师希望各位运营同行都能有收获,教育公司内容能更加优质,在线教育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
做教育的本质是点亮,做教育的基石是内容,产品内容本身的质量以外,还包括课程的体系。
产品本身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会购买。 只有基于产品本身的高质量和多样化,并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有更高的转化。
打窝大师小编希望精细化运营的各种方法不要成为互联网某些“不良企业”工具。